林新华:关于推动全球计算联盟HPC产发委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考!
2025-03-21
以下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——全球计算联盟GCC
作者简介:林新华

林新华
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副主任
全球计算联盟HPC产发委 主任
林新华,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、智慧人文社科中心副主任(兼)、高级工程师、博导。博士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,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计算。全球计算联盟GCC高性能计算产发委(HPC DG)主任、上海市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委会(上海高专委)主任、CCF高专委员常委。担任国际期刊FGCS及国内期刊《计算机科学》编委,多次受邀审稿CCF A类期刊与会议,担任IEEE Cluster 2024 (CCF-B)联合大会主席。承担并参与20多项各类科研项目,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题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。发表国内外会议及期刊论文30多篇,获软件著作权20多项,获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(排第2),2022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(排第3)。
在全球计算联盟(GCC)HPC产业发展委员会(以下简称“HPC 产发委”)的工作推进中,两个核心问题亟待深入探讨与解决:为何要坚持国际化,以及如何有效推进国际化。这两个问题不仅关乎HPC 产发委的未来发展方向,更对中国参与全球计算领域的合作与创新具有深远影响。
从国际芯片格局来看,
当前全球芯片生态主要可以分为三大阵营
第一个阵营是以欧美尤其是美国为主导的芯片生态,例如X86 CPU芯片生态和英伟达主导的GPU生态。这类生态在构建过程中基本无需中国参与,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技术壁垒;第二个阵营是以中国为主导的自主芯片生态,如龙芯、神威等,完全独立于国外技术体系。然而,如果仅有这两类生态,在当前中美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,科技脱钩的风险将显著增加,全球计算领域的分裂也将不可避免。
在此背景下第三个阵营,
以ARM芯片为基础推动国际化合作
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
ARM生态由英国主导,但中国、日本等国家在其中投入巨大,从而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。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,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立场并不完全一致,ARM生态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撑。而美国政府由于掌握X86和英伟达GPU两大技术王牌,对ARM生态的支持意愿有限。中国在ARM生态中的投资对其发展至关重要,尤其是华为在鲲鹏生态体系中的庞大布局,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ARM生态中的影响力。相比之下,RISC-V生态目前仍处于学术界支持的初级阶段,而力推者欧盟由于各种原因,其主导的科技项目历史成功率较低,如伽利略卫星计划。因此,以ARM芯片为基础推动中国参与全球计算领域合作,必将成为中国连接国际其他国家的重要桥梁。
在推进HPC产发委国际化的具体实践中,
我们应聚焦以下三项重点工作
第一,借鸡生蛋,整合全球开源资源。HPC领域发展多年,积累了众多国外开发的开源软件。若完全依赖自主移植和优化,不仅过程复杂,还可能因版本迭代而重复劳动。HPC产发委应梳理HPC领域的常用软件清单,与重要开源软件的开发团队建立深度合作关系,以产发委名义提供资金支持,吸引他们为国产ARM生态贡献力量。通过这种方式,既节省研发成本,又能加速生态成熟。
第二,实现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深度融合。国际上存在众多ARM超算组织,HPC产发委应积极在这些组织中发声,派遣我方人员参与他们的活动,同时也邀请对方成员加入我们的组织。通过人员的双向流动,实现信息同步和战略协同,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的误判。这种深度互动将为未来国产ARM出海提前布局并提供有力支持。
第三,积极参与国际产业标准制定。在ARM相关的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,HPC产发委应主动参与,争取话语权,制定对自身有利的工业标准。这不仅为国产ARM芯片未来走向国际市场奠定技术基础,也能提升中国在全球计算领域的影响力。